1950年5月29日-6月3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孙仪之部长、齐仲桓副部长、林之翰副部长与同济大学医学院代表团团长唐哲、副团长林竟成、团员、金问淇、梁之彦、于光远、武忠弼等及武汉大学医学院范乐成院长、武大医院周裕德副院长在武汉举行座谈会讨论迁校问题,其中一条决定是:今年秋季一年级新生在武汉上课。
8月27日中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宗麟副司长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召集有关各方面开会座谈。会议决定:……同济大学医学院本年度一年级新生暑假开学,一律至武汉报到上课。二年级学生,暂行在上海及武汉分别上课。武汉大学医学院三年级学生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上课。
这里所指的一年级是1950年分别从上海和武汉招的学生,9月全部到武昌东厂口上课。二年级指1949年武汉大学医学院招的学生9月迁移至武昌东厂口上课。三年级指1947年和1948年武汉大学医学院招的学生和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8年招的学生合并一起到上海上课。
1951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复,同意同济大学医学院迁来汉口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改称“中南同济医学院”
1947级、1948级、1949级、1950级、1951级的学生都在“东厂口”上过课,1951年9月位于“华商跑马场”的中南同济医学院新校舍落成,除一年级新生外全部同学均迁到新校址上课。那么,这个“东厂口”在哪里呢?现在有什么呢?笔者考证一番之后发现:
1893年11月29日 ,张之洞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设立“自强学堂”。1902年,自强学堂由三佛阁迁至东厂口,同时改名为方言学堂。方言学堂街因北侧的方言学堂而得名。
武昌的大东门始建于1371年,1535年的时候改名宾阳门。清末,阅马场到黄土坡(今首义路口)为方言学堂街,方言学堂街到大东门为宾阳门正街。1935年,为纪念明末名将熊廷弼,将阅马场至大东门一段,改为熊廷弼路。(方言学堂街+宾阳门正街=熊廷弼路)。[图1]
1933年,政府扩建了从宾阳门至珞珈山的道路,取名“武珞路”。1972年取消熊廷弼路,将其并入武珞路。
[图1]方言学堂街、宾阳门正街、熊廷弼路、武珞路位置图(1935年?)
1911年3月,新任湖广总督瑞征认为学堂「风气不端」,湖北提学使王寿彭认为经费无法支持。 遂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强令停办“自强学堂”,校产交武昌军官学校使用。
1913年初,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经教育部派员实地考察后,于7月7日决定在东厂口原方言学堂旧址,延用原方言学堂师资及图书设备,筹办“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武昌高师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组建为“国立武昌大学”,校舍纵横面积四十余亩。1928年,国民政府以国立武昌大学为基础成立了“国立武汉大学”[图2]。1932年,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区落成后,国立武汉大学由方言学堂街搬迁至珞珈山。1935年此地改名为熊廷弼路51号,仍为武汉大学所有。
1947年武汉大学在熊廷弼路51号建立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图2]武汉大学东厂口校区(1930年)
据1955年下半年毕业的黄光照教授回忆:1950年9月,我们在华东区录取的新生坐长江轮船从上海来武汉,到武昌熊廷弼路51号武汉大学医学院[图3](为武大医院旧址),与在中南区录取的新生在这里上课。
据1955年上半年毕业的黄彬鑑教授回忆:1949年9月我们武汉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武昌东厂口上课,1951年9月我们就搬到汉口航空路新校址上课了。
1951年进校的一年级新生仍在熊廷弼路51号上课。随着航空路新教室和学生宿舍的建成,学生们也逐步在新校园内学习与生活了。
[图3]武汉大学医学院大门(1950年)
1954年5月经湖北省文教委员会批准,在熊廷弼路51号成立了湖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1月8日,在湖北进修学校及附属门诊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北省中医学院;1964年4月13日,更名为湖北中医学院[图4]。
[图4]湖北中医学院大门
1979年湖北中医学院搬至昙华林。原址给了湖北教育学院,2003年迁至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原址成为黄鹤楼公园东门外景区一部分。
最近,笔者专程拜访了武昌阅马场蛇山附近的古迹,只有湖北省图书馆和报冰堂还在。他们的西边这一大块地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主题公园”[图5]
[图5]中华优秀文化主题公园
沧海桑田,日月如梭。我们在回顾同济医科历史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这段往事。(文:陈英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