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网首页  >  院史钩沉  >  正文

肇于沪,盛于汉 百年同济谱写大爱传奇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9-05-21 15:21:43 编辑:张地

2019年5月20日,在这个空气中弥漫着爱的日子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迎来了112年的院庆。始于上海的它,扎根并发展于武汉,用百年时间,述说着一个个大爱传奇。

今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爱国情·奋斗者】栏目中报道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时评价:他把手术台当作报效国家的平台,开创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创造了世界医学领域的无数个第一。十天后,央视《24小时》栏目的【今夜面孔】用10分钟带观众走近了夏穗生教授的一生。夏老一生都为器官移植事业拼搏,遗愿也是将眼角膜进行捐献。“一辈子一件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奋斗、坚持、笃定,当然更在于那份朴素而执着的信仰——人生一世,需对国家、社会怀揣担当、承担使命、尽到责任。

吴孟超、夏穗生两位医学大家虽然专注的领域不同,但是在他们的经历中都拥有着共同的底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传奇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究竟有哪些“迷人之处”?和小编一探究竟。

历史够悠久——

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发源地之一

1907年,宝隆等在上海创建了“德文医学堂”,

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发源地之一,

后发展成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1927年

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成为“国立同济大学”

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何处是吾乡,何处是归途?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可以想象办学

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

全校师生被迫一路内迁

一面是炮火轰鸣的艰苦环境

一面是求知若渴的赤诚之心

不惧困难的同济人

先后六易校址

落定四川李庄



抗战岁月,辗转七省两国内迁四川宜宾李庄,为革命胜利输送大量人才,并服务当地民生,用医学传递大爱,至今在川南地区传为佳话。

1950年2月,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

1951年8月,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56年,国家首次给高校教师评级,将教授分为一至六个等级。高校林立的武汉地区评了13个一级教授,他们都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武汉医学院就占其中7席,撑起武汉高等教育界的半壁江山。

1985年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2000年5月26日,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师资够权威——

湖北省仅有的三位医科院士全在这里


裘法祖,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如今,回忆起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医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器官移植主要创始人裘法祖教授,很多人都会想起这句话。他被称为外科全才,在腹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近70年的医学生涯,技术上的千锤百炼和丰富的经验累积,造就了“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式刀法”。

陈孝平,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院士从理论到实践首创了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与此同时,他首先提出了可行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手术治疗等,一系列的原创技术让我国在肝移植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马丁,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30多年来坚持医疗一线工作,擅长妇科肿瘤及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精于妇科手术、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同时注重临床实践中重大难题的系统研究,在妇科恶性肿瘤防治和遏制肿瘤转移临床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不仅有三位医科院士,从2012年至今,同济医学院在顶尖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实现了巨大突破。医学院拥有“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5人。在这些人才的带领下,同济医学院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中位居前列。


附属医院够顶尖——

百年医院品牌深入人心


协和医院率先在全球首次开展MR混合骨科手术,并在微软中国总部发行全球第一本《医学混合现实》专著,推动了MR技术在全球的推广

来自迪拜的白血病女孩麦吉(化名)在同济医院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后成功治愈。

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还想活,赶快送协和;只要还有一口气,赶快赶快送同济。从中不难看出大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附属同济医院的信赖。

多年来,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主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努力创建国际一流医院,在一些领域治疗水平享誉国际,国际病人慕名而来。

除此之外,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还有(考验肺活量的时候到了!):附属梨园医院、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附属湖北肿瘤医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和附属湖北妇幼保健院!


前景够广阔——

新时代呼吁复合型医学人才

2000年以来,同济医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不仅继续保持全国医学高等教育第一方阵,而且面向国际医学科学前沿,面向健康中国发展需求,构建和完善了覆盖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科研平台。

据统计,近20年来,医学院共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6项,国家“863计划”3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45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130余项等,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近20亿余元。2014年以来,连续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突破300项。医学院9个学科进入ESI国际科学排名前1%;5个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十,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更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其校友中共有多位分别当选中国、美国院士。

同舟共济、开拓创新。新时代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也正以高昂的精气神再出征。

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诊疗设备、逐步摆脱高端医疗器械依赖进口的局面,近年来作为国家重大需求屡屡被提及。而医工结合优势,正在形成我校继工科、医科优势后的第三大优势。位于中国光谷腹地,57.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4亿元的国际医学中心将以高端医疗仪器设备为支柱,以医工医理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及临床应用为特色,融医工医理国际精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

在国际医学中心,除了布局医学仪器与装备、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等重大研究项目,学校还将打造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为提供产业化支撑能力,孵化健康产业新业态,全方位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位于国际医学中心区域内的生物医学中心


文字:高翔 

编辑:王潇潇 高翔 尤红艳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办公室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鄂ICO备03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