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网首页  >  口述历史  >  正文

黄光照:简忆我在同济的法医生涯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4-09-28 16:24:28 编辑:校史研究室

我今年已经82岁了,从18岁到同济大学医学院读书、留校、从事法医工作,至今已经64年了。回顾在同济学习和工作的人生历程,有很多事值得和大家分享。


难忘的求学时光


我是浙江余姚人,1950年从余姚中学毕业后参加高考。当时高校是按大区招生的,如华东区、中南区等; 我是在杭州参加高考考取的。因为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全国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与其他几个单位合并成立中南同济医学院,我们是最早从上海招生来到武汉的一批学生。当时要考上同济比较难,但 报考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同济要搬到武汉来,还以为学校仍是在上海。


那时高考录取名单是刊登在报纸上的,我按日期到上海北四川路的同济大学报到,才知道同济在华东区录取了50人。时值暑假,我报到后,在上海善钟路(今常熟路)100弄10号同济大学医学院宿舍住了半个月后,坐长江轮船来到武汉。


1950年9月19日,我们到达武昌熊廷弼路51号武汉大学医学院(为武大医院旧址),被告知我们班还包括在中南区招收的100名新生,一共是150名同学。因为汉口校区的基建工程还没有开始,所以第一年我们在武昌上课。因武汉大学建立医学院比较晚,当时还没有毕业生,但已有附属医院。


1950年下半年抗美援朝开始,我们入学后还从武昌坐轮渡到汉口,先后两次到航空路机场(即原王家墩机场,现已在建武汉中央商务区)投入机场建设,具体参加打碎石子作机场跑道的劳动。


1950年有政策规定,如果入学以后学生对学校或专业不满意,还可以重新再考,转到不同的学校或者满意的专业就读。1951年之后,这种转学校或专业就不允许了。据说我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是转校生,因此班上学生的年龄差距比较大。我们这一届学生是我校第一届实行五年制学制的学生,迁校以前,上海同济大学(医科)一直实行六年或七年制。


我班是在1951年秋季搬到汉口华商跑马场来的。别看这一带现在很繁华,我们搬来的时候,中山公园以西还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没有人烟,甚至连马路都没有。学校是完全重新开始建造的,当时校园里最初只有一个跑马场的老看台,后来被拆了,那算是见证历史的文物,可现在看不到了。老同学回到母校来,都认为是一件挺可惜的事。


我们搬过来以后,上课是在两层楼的教学楼进行,与原本在上海时看到的新校舍的建筑设计不同,教学楼原计划是建四层楼的,由于抗美援朝时期资金比较紧张,最后就只建了两层楼。那时候校区也没有现在这么大,最早的教学楼基本上就在现在的同济院史馆周边这一带,老三大、四大、五大、六大都是那时候最早的建筑。基础医学部和公共卫生学馆先搬进来,后来是临床医学部分,即协和、同济两家医院陆续搬进来。协和医院原来是一所教会医院,历史比同济医院要早一些,它和武汉大学附属医院合并了。当时同济医院的建筑是陆陆续续建立起来的,包括那个飞机型的住院大楼,是在1954年初夏建成的。


起初因为同济医院还在上海,所以上临床课时,像裘法祖等教授都是坐飞机来给我们上课的。他们有课的时候坐飞机从上海来,课教完又坐飞机回上海工作。直到1954年,同济医院建好开业后,这些教授们才完全搬到武汉来工作和生活。


我的法医之路


1955年上半年,我正在武汉军区总医院(现黄浦路161医院)实习。有一天,学校人事科王静科长来电话找我去谈话,要我毕业后去中国医科大学进修法医学。我当时没有思想准备,因为自己从未学过法医学,感到非常突然。当时在卫生改革中,卫生部将医科分为内科重点班和外科重点班,而我所在的班是内科重点班。我在班上担任内科课代表三学期,与内科各位教授较为熟识,对内科学有兴趣,想做一个内科医生,而对法医学是什么还完全没有概念,但后来我还是服从了组织分配。


1951年卫生部曾委托南京大学医学院开办第一期法医高级师资班,由林几教授负责筹办,第一期学员总共19人。


1955年,苏联的医学院校都有法医专业,我们向苏联学习,决定开设法医专业。因此,卫生部委托中国医科大学开办第二期法医师资进修班,由陈东启教授负责筹办,贾静涛老师参与授课。进修班学员22名。


中国医科大学于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在陕北办学,并于1940年9月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学校迁至沈阳,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我从1955年10月至1957年初在沈阳进修法医学,结业后回到学校从事法医学教学、科研及检案工作。

[1]   [2]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办公室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鄂ICO备03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