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在回顾父亲朱通伯职业生涯的时候,在网上看见《广西通志·科学技术协会志》里有这样的记载:“1957年8月16日至24日,中华医学会广西分会邀请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访问团到南宁作学术报告。骨科专家朱通伯作《骨折治疗》、金士翱大夫作《降温麻醉》 、邹文彬大夫作《心脏血管外科治疗》、夏穗生大夫作《肝叶切除》4项专题报告, 听众共1000多人次。”
这一发现令我好奇,因为父亲从未同我们讲过这件事情。
2017年秋天我们几个同济医学院年过花甲的子弟:章道恒(同济医学院1931届校友、德国医学博士章元瑾之子)、陈英汉(同济附中1927届校友、德国医学博士陈任之子)携妻瞿惠明、杜汉生(同济医学院1933届校友、德国医学博士杜公振之子)、陈华(同济医学院1942届校友陈夏丰和1948届校友曾舜华之女)、郭敏(同济医学院1949届校友郭俊渊和吴颂之之女)、 朱嘉象(同济医学院1943届校友朱通伯和1945届校友颜小琼之子)携妻刘南,相约去当年四川宜宾、李庄踏访前辈足迹。做旅行功课时,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英汉给我传来一篇麻醉学前辈专家金士翱教授的回忆文章《李庄学习往事》。拜读以后,我很佩服金前辈的记忆力和责任心,他把在李庄求学时的往事记录下来留给后辈分享,真是不容易。他的多数同辈人(包括我父母在内)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做到这点。英汉兄说,金士翱教授年逾九秩,仍然思维敏捷,记忆力很好,且健谈。我请英汉兄问问金前辈,是否愿意跟我们讲讲李庄的往事。英汉联系后答复我说,金前辈已慨然应允。
于是我在去李庄前,先到武汉,于10月21日(星期六)上午随英汉兄去了金士翱教授家。我去拜访金前辈,不光是想听他回忆李庄的故事,同时还想问问他们50年代那次广西讲学之行的情况。见到金前辈时,发现他不仅思路清晰,动作也很利索。我以前很少亲眼见到这样健康的高龄长辈。
金士翱教授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讲了他的求学之路,同济在李庄前后的经过,同济医学院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八十年代他到德国进行学术交流的事情等等。讲了这些后,他笑着对我说:“有件事情你可能还不知道,1957年我和你爸爸一起到广西和贵阳去讲过学的……”听到这话,我连声应道:“是啊,是啊,我正想问您这件事呢!”心里暗自称奇:莫非真有心灵感应吗?我们来之前并没有告诉他我要了解此事啊。
老人家给我们讲了那件事的来龙去脉:
1957年,中华医学会广西分会和贵阳分会向中华医学会请求,派专家去讲学,帮助西南落后省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中华医学会将此任务交给了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当时湖北分会还未成立)。武汉分会便派时任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秘书长、武汉市立第二医院外科主任高有炳教授任组长,带领由高有炳、朱通伯(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邹文彬(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腔外科)、夏穗生(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腹部外科)、金士翱(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五位专家组成的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讲学团赴广西、贵州讲学。高有炳先生是同济大学医学院1939届毕业生,是朱通伯等人的学长,同济医学院迁至武汉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后,他又担任了武汉医学院的兼职教授,与两个附属医院素有工作联系。
五人讲学团于当年8月中旬从武汉出发,途经桂林作短暂停留后,就到南宁开始参加手术、讲学。他们在南宁的手术示范和讲学历时约一星期,结束后去了柳州。从柳州乘火车经贵州都匀到贵阳。金前辈说,从柳州到都匀的一段,火车要爬坡,前面一个机车拖拉,后面一个机车顶推,走得很慢。到了贵阳后又是开刀,又是作学术报告。忙碌了两三天,结束工作后,要从贵阳去重庆,乘长江渝汉班轮回武汉。当时贵阳到重庆没有火车,只能坐长途汽车或乘飞机。贵阳方面的东道主说汽车路上不好走,很辛苦也很费时间,建议他们坐飞机。于是他们就乘飞机从贵阳去了重庆。金士翱教授说,那是他人生第一次乘飞机,所以印象深刻。他们那次去广西和贵阳的讲学工作前后历时半个多月。
转眼间过去了大半年。上个星期在我父亲百岁冥诞的日子里,我又在电脑里浏览太太几年前帮我扫描的父母老照片。每次看到有些照片里不认识的人物,不清楚其背景时,我总是有些怅然——父母不在了,再也无人可问了!这次又看到几张五人合影的老照片时,脑子里好像突然触了电,启动了联想功能,一下子开了窍:哈哈,那不是高有炳先生吗?!那不是金士翱先生吗?!那不是夏穗生先生吗?!除了我父亲外,剩下的那一位一定是邹文彬先生了!这几张照片正是他们五人1957年8月在南宁和贵阳讲学时的留影啊!(图1–图3)
图1 武汉外科讲学团1957年8月在南宁。左起:高有炳, 朱通伯, 金士翱, 邹文彬, 夏穗生
图2 武汉外科讲学团1957年8月在南宁。左起:朱通伯, 高有炳, 邹文彬, 金士翱, 夏穗生
图3 武汉外科讲学团1957年8月下旬结束在广西、贵阳的讲学, 归途中于贵阳机场。
左起:高有炳, 夏穗生, 朱通伯, 金士翱, 邹文彬
图4 国立同济大学附设中美医院全体医师摄影(1948年7月30日)
一排左起:1.顾泉生2.崔隽生3.裘法祖4.过晋源5.陈任6.林竟成7.宋名通8.李宝实9.屠开元
10.陶桓乐11.杜公振12.杨述祖
二排左起:1.袁树声2.蒋先惠3.王辨明4.吉民生5.王兆椿6.段生福7.武忠弼8.陈其三9.王心禾
10.童尔昌11.耿兆麟12.邵丙扬 13.黄潮海 14. xxx
三排左起: 1.黄忠璋 2.李晖 3.储宗瀛 4.王克峻 5.徐增祥 6.xxx 7.钱元赞 8.尤振 9.薛兴尧
10.徐新六11.包尚恕 12.邹文彬 13.魏能润 14.黄嘉裳
四排左起:1.赵华月2.曾舜华3.但功漫4.何伯贻5.钱振坤6.陈素琴7.杨宜弟8.卢琇9.陆星璇
10.刘新华11.黄祝妗
照片里几位前辈中,高有炳先生年龄稍长,时年44岁。我父亲朱通伯先生次之,39岁。邹文彬先生35岁,金先生和夏先生大约还不到35岁。都正是年轻有为,学有专长,回馈社会的年华。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父亲与其学长高有炳先生之间于公于私一直友好交往。两人皆享年耋耄,得以寿终。因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对中国骨科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父亲朱通伯教授在全国几代骨科同行中享有声望,被誉为“我国现代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金士翱教授成为中国著名麻醉学家,连任第二、三、四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因其在中国麻醉学领域的卓越贡献,2009年被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授予“麻醉学杰出贡献奖”,2010年又获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终身成就奖”。
夏穗生教授成为中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开创者,成果累累,享有国际声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还曾与金士翱教授、夏穗生教授等一起参加编写《黄家驷外科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
五人中的邹文彬先生是山东威海人,四十年代初考入迁到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后转读医学院,1948年在上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邹文彬先生聪明能干,才华出众,德语、英语都很棒,有领导能力,业务方面会做、会讲、会写,是五十年代武医附二院心脏血管外科的骨干。邹文彬先生的太太但功漫是他的同班同学,武医附二院妇产科医生。邹、但夫妇育有两个儿子。邹文彬先生于1959年初夏不幸去世。不久,但功漫医生被调离,去了河南。几年后,但功漫医生因癌症病故。他们的两个儿子由但功漫的同事和好友、一起调到河南的徐友梅医生抚养成人。两个儿子长大后把父母的骨灰葬到了一起,并找父母当年的同学、同事了解父亲邹文彬的生平。徐友梅医生是同济医学院1949届毕业生,比邹文彬和但功漫低一届,与金士翱教授同班。她打电话给老同学金士翱教授,请他帮忙。金教授欣然接受了老同学的委托,不辞辛劳,多方调查,整理出了一份邹文彬生平简介,寄给徐友梅医生,请她转给邹文彬之子但宁。
我细细端详着拍摄于1948年7月30日的“国立同济大学附设中美医院全体医师摄影” (图4)里与我素昧平生的邹文彬(第三排右三)和但功漫(第四排左三)两位前辈。他们那时候刚刚从同济医学院毕业,风华正茂,一表人才。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英年早逝。
前贤难忘,是以记之。
(作者:朱嘉象,德国工学博士,任职于德国工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