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小琼教授(1921.2.16 — 2009.3.8)生前曾任中华放射学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临床放射学杂志》副总编、湖北省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放射学会委员、原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教授、教研室主任。
我于1982年到她领导的科室里工作。1985年,我考取她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毕业后继续与她一起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我到了美国后还常收到她的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对晚辈的关心,对祖国的热爱。从她那里学到的知识,特别是她对患者极其负责的态度和对疾病诊断的全面综合分析方法使我一生受益匪浅。
颜教授是我国著名放射学专家。她不仅对传统放射诊断方面十分精通,发表了许多科研文章和专著,而且大力支持年轻人学习和运用放射治疗学。她在祖国医学应用于放射学领域的研究方面也作出了贡献,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手把着手教我们做放射操作的情形;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对于错综复杂病例的精辟分析和对每个结论的严谨态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多次嘱咐我们要不断学习,应用学到的知识给患者带来福音。
我刚到放射科工作时就参加了她主持的许多读片会诊。她对影像的分析有一很大特点,那就是全面深入。所谓全面, 即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像特征的讨论,还要全面考虑此影像特征会不会是病人全身疾病的一部分。所以,她常常看到肺部的病变会联想到病人头颅和骨骼是否有改变。所谓深入,即对于一些疑难病例仅根据影像表现和检查申请单上提供的临床资料很难来做正确诊断,常常需要放射科医生亲自对患者进行望、触、叩、听全面体检,详细询问发病过程和既往史、家族史,尽量收集患者以前的医学影像资料作对比,这样她的诊断准确率就明显提高了。这要求医生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和对患者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懒惰、知识面狭窄和不负责任的医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里暗想,如果我能做她的研究生该多好啊!报考颜教授研究生的人非常多,来自全国各地。我认真地准备了两年,终于如愿以偿。
在攻读研究生的过程中,我对颜教授有了更多、更深、更详细的认识和了解。她在传统放射诊断领域里教书立说、治病救人的事迹可算得广为人知,期刊杂志和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中均有报道。但是,人们对她思想开放、敢于负责、勇于挑战的精神,对她积极鼓励、支持和培养年轻人的事迹还缺乏更多、更直接的了解。学生我想借此良机将导师在介入放射学领域里鲜为人知的贡献介绍如下。
追根求源 重视基础
颜教授思维活跃充满激情,固守理想矢志不渝,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始终有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科学精神。她不仅对临床研究充满激情,也特别注意追根求源,搜索介入放射治疗的基础理论。至今我对她指导自己进行基础科研的日日夜夜还记忆犹新。我清楚地记得她说基础科研应该注重科研的方法和内容。而科研的方法又包括学习理解、消化吸收和升华提高三个阶段。学习理解包括针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疑问和产生的创新理念,去收集大量相关的文章,认真地阅读,领会其中要领。她给我推荐几篇关键性文章,基于这些文章我又找到更多的内容。我便开始认真地阅读,并且认真做了许多笔记。消化吸收阶段,她要求我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综述。数个月后,我终于选择了科研目标,即研究介入放射学中的药代动力学。我也完成了我的第一篇综述《介入放射学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后经过颜教授多次反复修改,在《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发表,并得到了后来学者的广泛引用。升华提高就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事新的更深入的研究。因为我们使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基于可行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就清晰可见了,即《动脉与静脉内给药对丝裂霉素C药代动力学影响》,动脉给药包括单纯注入和与中药白芨或明胶海绵混合注入。颜教授经常到实验室来指导,还为我推荐统计专家帮助我们分析实验数据。这一研究结果很快得到《中华放射学杂志》的采纳。颜教授就是这样地关心和注重基础研究。所以她的研究生冯敢生很早就完成了新的栓塞材料——中药白芨的实验性研究。研究生崔冰进行了乳状造影剂的初步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都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赞誉。
把握方向 鼓励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介入放射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治疗方法都有待探索。颜教授清楚地看准了这个方向,认为这也是她的研究生们大有作为的好机遇。所以只要研究生自选课题在她认为准确的大方向下,她一定给予有力支持,从不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她的研究生们从事了一连串的与介入放射治疗相关的课题研究。她还送研究生冯敢生到中国介入放射学创始人之一刘子江教授那里去学习介入技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冯敢生、杨建勇、郑传胜等将中药白芨作为栓塞剂用于临床治疗骨骼肿瘤和肝癌。这一成果是国际首创。研究生张薇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术,为后来开展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打下了基础。研究生高培毅进行了CT导向下的经皮穿刺活检,用于腹部肿块的诊断。研究生邓波清建立了肺病数据库管理系统。她还指导研究生吴桂珍进行了肺癌的超声诊断。研究生唐永平做的研究课题是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动脉内给药加放疗治疗晚期肺癌。研究生詹晓星和杨建勇等在国内首创自制导管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和再通术。如果没有颜教授把握方向和在研究困难阶段给予的巨大鼓励和支持,研究生们是不可能进行这些极富挑战性的课题的。
开放思想 中西结合
颜教授从事的是放射专业,那毫无疑问是西方医学的范畴。但是她和她的丈夫、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朱通伯教授都从来没有看不起祖国医学,相反带头学习中医,带领弟子研究中西医结合。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和学生一同进行中药白芨作为栓塞材料的研究。中药白芨具有收敛止血的功效。肿瘤栓塞治疗方法的目的是阻断肿瘤血液供应,使肿瘤缺血坏死。西方人发现用明胶海绵作为肿瘤栓塞材料不能达到永久栓塞效果,因为明胶海绵在血液里会降解,栓塞的肿瘤供血动脉在很短的时间又会重新开放。中药白芨作为一种永久栓塞材料比西方人用的弹簧圈材料要便宜得多,而且来源丰富。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非常耀眼的光点,在介入放射界引起很大的兴趣。之后,颜教授的众多学生继续对中药白芨在临床应用和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作为她的学生,我还对比了明胶海绵和中药白芨与抗癌药物混合后的缓释作用。研究表明中药白芨遇水后成为胶体状态,能把抗癌药包住,体外试验表明它的缓释作用比明胶海绵更强。颜教授参加编写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并且对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
敢于负责 患者第一
介入放射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应该努力地把在基础研究中发现的新技术及时引入到临床运用。一谈到新技术,许多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护自己,这一点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时候更为明显。但是,颜教授想的是患者第一。她时常教导我们年轻医生:患者第一就是要把患者当成自己或最亲的人一样。要认真倾听患者的口述,真正理解患者的痛苦,发自内心关心患者的治疗。还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即患者是客户,患者是“上帝”,患者不是走投无路的病人。医务工作者的存在就是因为有患者,不然我们早就失业了。她反复叮嘱我们不要把不好情绪发泄到患者身上。有些人是很难沟通,要求很多,常常恶语伤人。但是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压抑自己的冲动,做到以情感人。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真情。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比如要减轻患者的负担,给经济困难的患者介绍医院附近方便、廉价的住宿;对任何病人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开不必要的药;术前要讲清楚治疗的好处和危险;术后要随访跟踪;使患者真正感到你的同情心和爱心。只有你首先做到这一点,患者才会接受新的治疗方案。她和她的研究生们正是这样做的,所以协和医院放射科有不少科研项目能顺利地转移到临床应用。如用中药白芨栓塞骨瘤和肝癌,自制导管行选择性输卵管摄影术和再通术,自制活组织检查穿刺针的临床应用,超声波导向下的活组织检查等等。颜教授为人师表,经常在下班后到病房去看介入手术后的患者,还经常打电话询问患者的恢复情况。如果我们遇到困难或纠纷,她总是来挑担子。我们都说关键时候见爱心。正是有了这样一位恩师,协和医院放射科才能有这么多研究项目应用到临床,为患者带来福音。如果每个人总是把保护自己放在第一位,把解决患者疾苦放在第二位,任何新的技术都不可能在临床实施。
颜教授不但知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处处身先士卒,对同事、学生和患者常常问寒问暖,关心得无微不至。她是一位光明磊落、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平易近人、深受学生和患者爱戴的好教授。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詹晓星,1981年毕业于原同济医科大学,同年分配到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工作。本文原载于《德源中华 济世天下——同济医学院故事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7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