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如滚滚春潮,推动着协和这所百年名院奔腾向前。30年,弹指一挥间,协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这30年,堪称协和医院142年发展史中的奇迹。
悠悠历史长河中,协和医院历经了无数沧桑风云,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医学事业的兴衰,在中国现代医学舞台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然而,协和过去的任何一个成就都无法与她在改革开放这30年中取得的辉煌相媲美!
改革开放30年来,协和人始终以振兴祖国医学事业、服务大众为己任,书写了发展史上最精彩璀璨的篇章!
一、翻天覆地看巨变
1949年,在当时国内医疗技术条件普遍落后的情况下,协和医院在华中地区堪称规模最大、设备最好、技术水平最高。然而,当时医院仅占地71.8亩,拥有床位249张,职工169人,固定资产476万元,年门诊量5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协和医院被收归国有,1954年正式成为中南同济医学院的直属教学医院。协和医院获得新生,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到1978年,医院开放床位626张,年门诊量68万人次,年住院量1.1万人次,各项医疗指标居当时全省第一。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拂来,一时协和人心振奋、热血沸腾。一大批医学专家焕发青春,如著名皮肤病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于光元,著名心血管专家管汉屏、著名眼科专家吉民生、著名骨科专家朱通伯、著名传染病专家王心禾、著名泌尿外科专家熊旭林,以及高浴、魏能润、李幼安、朱师墨、张锦坤、沈迪、刘俊杰、魏厚仁、毛焕元等专家老树新花,为协和医院新时期的发展呕心沥血、再立新功。一大批骨干专家如蓝鸿钧、叶怀英、张寿熙、童萼塘、王新房、朱贤立、罗端德、杜靖远、鲁功成、杨辰垣、孙永玉、胡椿枝、曾邦雄、宋善俊、洪光祥、孙宗全等活跃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协和医院的学科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协和医院各项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古老名院处处散发出青春朝气和勃勃生机,先后被评为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
30年来,医院新建医疗用房7幢,使医疗用房面积达20.2万平方米,比30年前的2.9万平方米增加了近7倍。固定资产由1978年的约0.12亿元到2007年13.16亿元。1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达755台,总金额4.55亿元。协和已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部属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国内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2000年,协和医院随同济医科大学成为新组建华中科技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亚洲紧急救援中心、湖北省急救中心均设在协和医院。
进入新世纪以来,协和医院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步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国内同行羡慕的骄人业绩:
(一)主要医疗工作量稳居全国前列
到2007年,实际开放病床3000张,门诊量197万人次,住院量6.5万人次,手术量3.2万台次,稳居全国前列,并创造了单日手术量251台的全国最高纪录,各项医疗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遴选中,8个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居于国内医院前列。其中由协和医院牵头的学科有4个(心内科、血液内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此外1个学科(影像医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协和医院现已形成8个重点学科加3个重点培育学科的优势学科群。
(三)医学科研屡创佳绩
近年来,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及被SCI收录论文一直居国内同类医院前列,并有论文在世界权威杂志《自然》《柳叶刀》上发表。2007年和2008年协和中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分别为40项和50项,年科研总经费突破3000万元,创历史新高。论文总数排名蝉联全国医疗机构第4位,Medline论文排名全国第3位,SCI收录论文数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10名。在2008年9月8日举行的全省2007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上,协和有两项成果获得一等奖,至此,除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外,在近3年中,协和已有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一等奖,在全省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名列榜首。
(四)医学本科教育通过国际认证 为医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经教育部专家组的现场检查、评估,协和医院本科生教学工作获“优秀”等级,研究生教育质量也获高度评价。同时,建成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耳鼻咽喉科学),建成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长学制临床医学)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各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