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网首页  >  口述历史  >  正文

陈学敏:简忆公共卫生学院和环境卫生学科的发展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5-06-23 14:31:05 编辑:校史研究室

1953年,我考入中南同济医学院卫生专业学习,是卫生专业第一届本科学生,学制四年。1957年我毕业后就留校在卫生系环境卫生学教研组工作。


一、公共卫生学院的发展历程


公共卫生学院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上海德文医学堂的初期,那时期已经开设有卫生学课程。1913年,卫生学馆成立,之后改名为公共卫生学馆,1950年随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至武汉,195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并筹备建系,1955年卫生系正式成立,1986年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


1953年我们读书时,学校是个跑马场,杂草丛生,足有一人高。那时只修建了几个阶梯教室用作教学,学生宿舍还没有建好,所以我们都住在4区教师宿舍里。1955年,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撤销,全部学生和部分教师调整到武汉,与我们合并。所以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很多,有200多人,而且年龄籍贯都跨度很大,有10多岁的高中毕业生,也有30多岁有工作经历的调干生,还有港澳地区的学生。那时没有辅导员和班主任,全凭学生自我管理。


1955年我校正式建立卫生系,系主任是林竟成教授,同时他也是同济医院的院长。1958年蔡宏道教授接任卫生系主任。建系初期,一批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教授参与创建工作,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基础。系里当时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设立了7个教研组,林竟成教授兼任保健组织学教研组主任,张求精教授任流行病学教研组主任,蔡宏道教授任卫生学总论教研组主任,林寿梧教授任环境卫生学教研组主任,陈炎磐教授任劳动卫生学教研组主任,刘毓谷教授任营养卫生学教研组主任,朱文思教授任学校卫生学教研组主任。


最初卫生系没有独立的教学楼,后来在1955年建成卫生系教学大楼。本来规划得比较好,但当时恰好碰上厉行节约运动,所以减了预算,但也是砖混结构的3层楼房,每个教研组大约有半层楼。
由于当时国家急需卫生专业的人才,所以卫生部临时将卫生系第一届本科学制改为四年,

我们也是唯一的四年制本科毕业生。我们那一届毕业生中有26人留系任教,其中5人分在了环境卫生学教研组,这也大大充实了卫生系的师资队伍。


公共卫生学院的教育和教学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系后,卫生系与武汉市及各区卫生防疫站积极联系,成为学生生产实习基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卫生系还曾与硚口区建立系站协作关系,并派老师参加防疫站的工作,张国高教授还在那里担任过副站长。我也曾在街道办事处住过几个月开展现场工作。


当时的现场工作与教学和科研结合得非常紧密,开展得可谓是轰轰烈烈,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要数妇幼卫生专业刘筱娴教授的现场工作。刘教授以麻城为基地,开展了大量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在农村办妇幼卫生知识培训班培训了大批农村医生,也掌握了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她的这些工作还引起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关注,多次派专家进行现场调研,并将麻城列入全国首批妇幼卫生示范县。当时这项工作在全校也很有名气,很多老师都到麻城参观过。


卫生统计学科的周有尚教授开展的居民死亡登记和死因分析等科研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于1973年开始进行湖北省人口死因的普查,1976年担任技术指导,到各省协助开展全国人口死因调查工作,组织整理并统计分析全部资料后编绘了《中国恶性肿瘤地图集》,获得了卫生部1980年科技成果甲等奖。


卫生统计学在我院是比较强的学科。当时由于发展的需要,从该学科分化、派生了社会医学、妇幼卫生和健康教育学,对公卫学院的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卫生统计学本身却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后来又因为在全国评选博士点时,被竞争对手玩了手法而落选,从而加深了对卫生统计学学科发展的负面影响。


劳动卫生学科的张国高教授从事的高温研究也与现场工作结合得很紧密。针对高温作业工作场所的卫生学状况、工人的健康状况等问题开展现场调查研究,摸清各类高温作业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和推广防暑降温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张教授的领导下,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人工气候室,我校的高温研究成为全国的中心。


由蔡宏道教授领导的卫生学总论教研组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就对长江流域武汉段的水质污染状况做了较系统的调查,其论著发表在我国的专业期刊上,同时也在《武汉医学院学报》(1963年第1期)刊登过。这项工作开辟了我国水质污染调查研究工作的先河,其论著也是我国水质污染调查研究最早的历史性文献。


公共卫生学院办院和进行学科建设都是遵循一个原则,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我们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环境医学专业和妇幼卫生专业。


我从1992年至1998年担任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在我担任院长期间,学院成功申报农药毒理学评价研究中心。当时困难比较大,但是我认为既然其他学校没有,我们就应该来争取,所以即使学院没有太多经费,我还是用自己的科研经费来支持。后来我们凭借过硬的实力成功通过审批,建立农药毒理学评价研究中心,是全国获批的五个单位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医学院校。该中心可以承担1-4阶段的全套农药毒理学实验,新的农药研究出来之后,要先到中心来检查毒性大不大,只有出具安全性证明之后才能生产。所以中心的效益较好,学院后来还配备了专门人员来管理。


二、环境卫生学科的发展历程


卫生系建系初期只有一个卫生专业。上世纪70年代初期,环境科学在我国经济生活领域兴起,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扩大队伍,输送高级专业人才。1978年,经卫生部和湖北省教育局批准,卫生系增设了全国第一个环境保护卫生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1979年,环境保护卫生专业更名为环境医学专业。同时,卫生系增设了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监测学4个教研室和环境医学概论、环境医学统计、环境与卫生工程3个教学小组。为了保证卫生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系里又重新组建了环境卫生学教研组。


环境卫生学科在组建初期都是由工程师领导的,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同济医学院、四川医学院,包括卫生研究所的环境卫生学科都是这样。这是因为当时苏联高校的环境卫生学科是由工程师领导组建的,而我国高等教育则全部采用苏联高校的体制和模式。我校环境卫生学教研组主任林寿梧教授也有工科背景,他是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林教授的人缘特别好,非常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


随着环境学科的兴起,各地都纷纷成立了环境保护局,湖北省也是。当时湖北省环境保护局的一位领导在医院住院,恰好林教授也在医院住院,他们就相互认识了,聊天中,林教授得知湖北省环境保护局要培训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我们恰好可以承担这部分工作。经过进一步沟通,从1973年开始,我们连续举办了几期环境污染与卫生监测中高级培训班,湖北省早期的检测员都是由我们培训出来的。这些工作使我们和湖北省环境保护局的联系增多了,我们的声誉扩大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后来国家环保局也请我们去做项目,还给我们拨专款,修建了环境医学教学科研大楼。


1973年,卫生学总论教研组撤销了,当时大部分老师都到了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包括蔡宏道教授,后来刘毓谷教授也转到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慢慢地我们教研室的教师队伍扩大了,实力也增强了。那时有三位年资较高的老教授(蔡宏道、林寿梧、刘毓谷),也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教师,学术基础和科研能力都很扎实。当时为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从1975年起,我们陆续编写了《环境污染与卫生监测》三辑作为参考材料,没有公开发行。经过几年的使用,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精简,198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环境污染与卫生监测》一书,80余万字,主编是蔡宏道教授,那也是环境卫生学科出版的最早的专业书籍。


我们环境卫生学教研组在“文革”前,不论在人力还是在物力上,与全国其他院校相比都不显突出。但经过“文革”后,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国内其他单位的同行们开展专业活动和科学研究较少,而我们在实现机构重组之后,通过完成各级环保局下达的任务,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水平,工作积极性大增,接着又出版了《环境污染与卫生监测》及译著各一册,科研论著及综述性论著不断出现在学术期刊上,短时间内,我们的学术影响力迅速提升。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环境卫生学(环境医学)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点。1989年,我们环境卫生学(环境医学)一跃成为该学科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1990年,同济医学院武汉环境医学研究所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为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证书资格单位。


2001年,教育部将环境卫生学与劳动卫生职业病学合并为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从而使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竞争进入新一轮角逐。过去环境卫生学(环境医学)的重点学科在我们院,劳动卫生学重点学科在上海医学院,所以那次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上海医学院。那次评选答辩会是我和一位年轻的教授徐顺清去参加的,由徐顺清主讲,我来回答评审提问。我们是老少搭配,上海医学院则去了两个年纪比较大的老师。后来我们顺利通过教育部重点学科评审答辩,2002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含环境医学)再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我们学科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是全国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卫生学》(七年制及研究生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环境卫生学》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第七版和大型参考书《现代环境卫生学》第一版、第二版的主编单位。

(陈学敏口述,王涛访谈整理。陈学敏,曾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曾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办公室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鄂ICO备03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