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网首页  >  口述历史  >  正文

温少曼:回忆1951—1962年的激情校园文化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7-07-03 09:37:01 编辑:校史研究室

生活在江城武汉已五十余寒暑,也算半个“湖北佬”矣。回眸往事,总是情牵梦回,萦于脑际,倍感亲切可贵,至今仍历历在目。

1951年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我毅然从香港携眷回大陆定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抵达上海后,受聘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担任美术设计。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学校响应党中央号召,同济大学医学院从上海迁校到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等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初来乍到,对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陌生的。学校地处市郊(今航空路),原是近百年前由外商修建用于赌博的一处跑马场。新修建的校园内,除了几座已建好的教学楼、办公楼、饭堂、宿舍外,其他大部分都是荒芜农田,河沟纵横交错,长满有一人多高的芦苇,不时有水沟里传来蛙声阵阵,野兔、黄鼠狼、水蛇时有出没,遄于草丛之间。抗战时期留下的大碉堡还竖在路旁。每逢大雨,顷刻之间校内几处低洼地就水漫过膝,给学习与生活带来不便。

当时,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肃反”、“三反五反”、“反右”等政治运动,学习、开会不断。学校党委、工会以及各系部都十分重视师生员工们的文体生活,时常组织许多丰富的文体活动,比如,周末组织由工会乐队伴奏的舞会、古典音乐欣赏晚会等,还成立了合唱团、业余话剧团等。

我在业余话剧团中担任舞台美术设计。话剧团的成员都有不同岗位的本职工作,虽然是业余,但是对话剧情有独钟,所以自觉性和排练热情都很高。为配合当时的“肃反”运动,排演了根据苏联剧本改编的反特话剧《异邦暗影》,演员都是教师和学生,自导自演,演出后,师生普遍反映很好,这是我们业余话剧团的第一部话剧。

1954年排演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邀请了当时武汉话剧院的导演鲍照寿指导排练。剧情十分感人,演员认真投入角色,演出水平不断提高,每场演出都赢得师生掌声。对业余演员来说,心里非常满足。之后又先后排演了《被遗忘的事情》和《朝南的房子》两部独幕话剧。

1958年排演曹禺名著《雷雨》,这是我校话剧团演出最为成功的一部话剧。特邀请话剧院名导演来校指导,导演指导认真,演员排练刻苦,演出效果很好。不仅在校内演出多场,而且还到兄弟院校演出,对外售票。观众一致认为,大学教职工能演出这样高的水平,确实难得。随着演出场次增多,影响力越来越大,之后还应江西九江等地邀请,出省演出多场,受到普遍赞扬。

1959年排演话剧《共产主义的光辉》,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动人故事编写的:当时我市硚口第一碾米厂工人成得宝在工作中被仓库米包压成重伤,经我医院专家、教授全力抢救保住了生命。剧本由我校已故教授郝荫楠、章咏裳撰写,并根据专家意见反复修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弘扬了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话剧演出后获得一致好评,省市领导亲临观看,认为事迹感人,应该扩大宣传面和教育面。1960年应卫生部邀请,到河南郑州为“全国外科会议”的代表进行专场演出。他们观看后都对同济医院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医德、精湛技术和救死扶伤的精神表示钦佩,对业余话剧团的感人表演、舞美设计等给予高度赞扬与鼓励。全体剧组人员还受到卫生部的嘉奖。

1962年又排练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鲜花献模范》,导演和舞美设计的任务都落在我身上。之后,还组织乐队参加过市内文艺宣传演出活动。

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今天,回想起当年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教职工的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又启迪了思想,寓教于乐,寓教于各项活动中,每个人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温少曼,著名画家、中国第二代水彩画家、动画设计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退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办公室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鄂ICO备03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