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网首页  >  人物春秋  >  正文

吉民生教授传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5-06-16 15:59:08 编辑:校史研究室

 


劳其筋骨  为民探寻


    建国之初,眼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作为年轻的眼科学专家,吉民生决心:一定要“劳其筋骨”,为我国眼科学的发展积极探索,尽最大努力为千千万万百姓治好眼病,解决老百姓眼病之痛苦。


    在医疗工作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吉民生积极学习前苏联先进经验,开展角膜移植、鼻腔泪囊吻合术、腮腺管移植等手术;在六十年代,他除了在医院工作以外主动到农村开展防治沙眼及防盲治盲工作,他经常带领科内医师深入到农村卫生院蹲点,还在条件简陋的乡村卫生院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手术,并深入到田间地头及农民家中为平民百姓检查和治疗眼病。对沙眼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开展大规模的防治眼病的工作。


    吉民生在医疗专业领域中善于钻研和攻克结膜病和沙眼疾病。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带头长期深入基层农村防治沙眼,为贫苦的人民群众治疗眼病,解决贫苦大众的疾病之苦。他对患者热心、贴心,周到的医疗服务温暖着病患者的心扉。由于他待深受眼病之害的贫苦大众像亲人一样,加之他精湛的医术、热情的服务,使他深受广大患者的爱戴和尊敬。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特别是在我国贫穷落后的农村,沙眼病广泛流行,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眼病。患者一旦得上了沙眼,逐步发展,严重后即造成内翻倒睫,引起角膜感染、混浊,最后导致失明。吉民生看到这样的状况,急患者所急。他认为要深入农村研究,燃眉之急就是要解决沙眼问题。他以吃苦在前的决心和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当年农村沙眼流行病学调查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从1958年起,他经常带领眼科医师到乡下农村各地进行防盲治盲工作,足迹遍及湖北省12个县。


    沙眼是接触传染性眼病,已为大家所公认,但在什么场合传染,什么条件会促成传染?在文献上长期争论不休,亦尚无定论。多数认为沙眼的传染途径是服务行业,如公共浴室、理发室等,也有认为是集体场所,如幼儿园、学校、军营等。但经过吉民生等医师的农村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的结果认为:湖北农村中沙眼主要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传染的,家庭是主要传染场所。儿童时期已受传染,以后反复传染。他们通过环境卫生及家庭卫生的调查,认为:农村的房屋建筑低矮、黑暗、潮湿等,不良卫生习惯及生活用水的水质是促成沙眼流行的主要因素。他们当时在农村感受到群众迫切要求治疗眼病的心情,认识到农村确实有不少眼病患者等待治疗,盲人要求复明,又见到农村眼病的发病概况,了解到沙眼防治的重要性,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吉民生带领大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眼病的工作。他们根据省委安排的具体任务,积极准备。他们将工作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阶段,在各县人民医院进行教学,为各县培养一批防治沙眼的师资骨干及眼科护士。第二阶段,选定试点区域开展沙眼及其他眼病的普查普治;消灭由于沙眼引起的内翻倒睫,并治疗其他眼病,预防失明的出现;救治一切可以救治的盲人;全面开展防治沙眼和保护视力的卫生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沙眼防治网。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完成好任务,达到良好的效果,吉民生带领大家积极研究工作的步骤和方法,制定统一诊断标准,制定普查项目和资料登记的统一方式,并编写了《农村眼病防治手册》,作为当时的培训教材。他们还将防治沙眼与治盲相结合。当摸清了沙眼是农村中发病率最高的眼病,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后,他们认识到防治沙眼是防盲的基础,于是利用防沙治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大规模挨家挨户逐个检查,在农村进行整村、整大队的眼病普查,调查沙眼的流行情况和特点,研究传染途径和治疗措施,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并在门诊的医疗工作中,积累了上万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沙眼的早期诊断依据。通过这些工作,吉民生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全国统一诊断标准及分类标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支援农业和解放农村劳动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   [2]   [3]   [4]   [5]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办公室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鄂ICO备03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