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网首页  >  人物春秋  >  正文

吉民生教授传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5-06-16 15:59:08 编辑:校史研究室


呕心沥血  科学研究


    吉民生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他除了从事繁忙的眼科医疗专业工作和教学工作外,在临床科研工作中,更是呕心沥血,奋斗不止,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累累硕果。


    在科研工作中,吉民生是个有心人。他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沙眼病作为毕生科学研究的方向,收集了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有关诊断及防治沙眼的资料,集中所有前人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眼科学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吉民生十分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他认为一切事业均得传承前人之经验,经自己融会贯通,加以实际经历,才能有所创造。吉民生认为,科学之成就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人一生所成,乃集若干年无数人绞尽脑汁、劳其身心的艰苦始有今日之成就。前人之见解与意见,今人视之可能认为错误甚至荒谬、甚至近于神话,但今人之成就,乃由此神话发展而来,若无前人之谬见,焉有今日之真知。所以,对前人的意见,应持尊敬态度,考察其立论之依据,调查其研究之方法,思有所借镜,而不宜加以轻蔑。所以,他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将半世纪以来全世界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分析,而求解每个问题症结之所在。
他将半个世纪以来浩如烟海的文献,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以分类总结,诸如:沙眼是局部性病变,还是全身病的一部分?是否有传染性?人类对此病的易感性如何?实验动物的易感性如何?什么是沙眼的病原体?沙眼与其它眼表疾病的异同之处等等。经过仔细分析归纳,以当今全世界公认的意见为主要参考,得出了许多纲领性的结论,成为当时研究沙眼的眼科学者的重要指南。


    吉民生的总结包括:沙眼是一种独立的有传染性的眼病,人对此病的易感性受到体质、营养的影响,沙眼的传染则与人们的卫生情况有关,且多发生于幼儿,与家庭生活尤为密切。在动物中仅有猴类有罹患之可能,但其病变与人并不完全相同,沙眼的病原体则与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均不符合,只知其可以形成包涵体。


    在沙眼的治疗方面,吉民生也是对半世纪以来,在历史上曾经提出及使用过的质量方法进行详细的回顾,而作出一些纲领性的归纳与总结。他认为最理想的治疗应当是直接消灭病原体。所以,如求根治沙眼则必须重视研究病原体。他还提出了一些治疗原则,包括:温和胜于粗暴,具体言之即治疗应以药物为主,而不应以压榨结膜上的颗粒为主,以免形成大量疤痕的后遗症;注意混合感染,如有混合感染应先加以治疗;注意全身情况,包括营养睡眠、清洁等;如有不良反应,应停止治疗或改用其他方法;治疗方法应当简单易行;各种治疗方法可以轮换使用。


    在病原体研究方面,为了便于就地取材、保存和繁殖观察,在北京方面成功培养沙眼衣原体后,吉民生决定在武汉也成立培养沙眼衣原体基地。他在幼儿磨擦结膜以治疗沙眼的过程中,从用过了的棉签中取材,接种于鸡胚中,培养得出阳性结果后再进行传代及猴眼感染,并命名为武汉一号沙眼衣原体。


    在沙眼衣原体被发现以后,其主要形态包涵体就成为眼科医师注意的焦点。并且是临床工作中确诊为沙眼的一种重要指征。但有许多其他结构在显微镜下易与沙眼包涵体相混,因此,吉民生致力于沙眼包涵体与假性包涵体的鉴别,他为此对4000余份结膜刮片标本进行仔细的观察,将沙眼包涵体分为小帽型、散在型及充满型三种表现形态。


    在结膜上皮细胞中常见到正常或不正常的类似包涵体的成份或伪迹,可称为假包涵体,常见的假包涵体有如下几种:核质溢出、色素粒、嗜酸性颗粒、细菌、残留的染色颗粒系。核质溢出即在制作刮片的过程中核膜被挤压破裂,核内容的一部分溢入细胞浆内(核本身外形仍保持完整),成为不规则的团块,呈小帽状贴于核的一侧,像是小帽形包涵体,其与真正包涵体的区别在于其染色不同(紫色),结构与核相同,与核本身的内容相连接,偶可见核膜破裂的痕迹。色素粒,其与真正包涵体的差别在于它呈圆形大小一律,排列分散,染色为深墨绿色。嗜酸性颗粒,春季结膜炎的嗜酸性颗粒被结膜细胞吞噬或附着于细胞的表面,但它染色为红色,在刮片中可同时见到嗜酸性白细胞。细菌,有细菌固有的形状如球菌杆菌、双球菌等,且染色为深黑色。上皮细胞内的其他内容物或吞噬物,它们的形态及染色均与包涵体不同。残留的染色颗粒系,因染色时冲洗不充分所致,是操作不当形成的伪迹,但它为紫色或紫红色粉末颗粒,大小不一,边缘清晰,均匀分布于细胞的表面或一端,在瑞氏染色法中如在滴上染色液后未能及时滴上稀释液,以致染色液蒸发干燥而不易冲洗干净遗留残渣。有时不慎被误认为包涵体,就会判断错误,误诊为沙眼。


    为了寻找早期沙眼的诊断性体征,吉民生在研究角巩缘的新生血管方面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他首先发现中国人角巩缘的形态与国外的报告有所不同,即在上方角巩缘白色网状条纹才是角巩缘真正的末端,他将其命名为小梁巩缘的血管网,在正常眼应不超过这种纤维柱的尖端,否则即有早期沙眼之可能。


    为了对沙眼的症状有一量化的标准,以便更准确客观地评估病情的轻重及治疗效果,吉民生还提出了一种症状系数的记载方法,并在临床上实际应用多年,此法将浸润分为4个等级:0级结膜色泽血管纹理正常;1级结膜轻度充血,血管纹理清晰;2级结膜混浊,血管纹理隐约可见;3级结膜混浊血管纹理不可辨认。他将滤泡也分为3个等级,即:0级无滤泡,1级稀疏滤泡,2级密集滤泡。将乳头分为:0级无乳头,1级有稀疏乳头,2级有密集乳头。至于疤痕,因其非活动性病变,故只以“C”表示有,以不予记载表示无。将此分级法加以综合,则浸润、滤泡、乳头三者症状之和为7、6为重度沙眼,5、4为中度,3、2为轻度,亦可分别说明三者的情况。例如3、1、2、(C)表示浸润重,有稀疏滤泡,密集乳头及疤痕,省去了许多文字描述的时间,同时对于疗效也便于统计分析,甚至能制成统计图表,一目了然。


    吉民生研究沙眼的方法是与时俱进的,在活体显微镜(即裂隙灯)逐渐普及的年代,他就利用裂隙灯观察了一万余例沙眼病例,发现了许多以前在临床上常常用肉眼或放大镜也不能发现的沙眼病变,为沙眼的症状学填补了许多宝贵的学术资料。他发现沙眼的乳头主要发生于上睑结膜,上睑结膜则仅在严重的病例中才发现于近睑缘部。在结膜滤泡症亦可发现同样的乳头。滤泡常见于上穹窿部,上睑板缘及下睑结膜,大滤泡肉眼可见,小滤泡则必须用裂隙灯才能看见,与其乳头之血管分布不同,滤泡的血管围绕于其周围,而乳头的血管则分布于其顶端。在疤痕方面,国外学者Arlt曾最初发现于上睑下沟,而吉民生则发现其实际上是发生于晚期,轻度的早期疤痕出现于上睑板的上缘。在裂隙灯观察下,角巩缘可见深层血管与浅层血管互相吻合,形成环状,正常眼此血管的末端应不超过角巩缘小梁。此外角巩缘还有单个或多个圆形小结节边缘结膜上的滤泡,在血管翳的下方还可以发现浸润,根据裂隙灯观察的结果,吉民生认为沙眼的早期症状结膜应是急性弥漫性浸润,以后才发展成滤泡,以后再出现乳头,角膜则在结膜出现症状之同时发生血管翳,最初为角膜缘的充血浸润,以后角膜缘血管开始延长,向下生长形成血管翳。

 

[1]   [2]   [3]   [4]   [5]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办公室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鄂ICO备03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