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网首页  >  院史钩沉  >  正文

法医学系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5-03-16 16:19:58 编辑:校史研究室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步伐,作为我国首先创办法医学专业的院校之一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奋斗,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机构设置日趋优化,学科实力逐步增强,人才培养英才辈出,为我国法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开创了我国法医学学科的新局面。作为华中地区首家获批的司法鉴定权威机构,法医学对外检案科技服务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为整个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地方经济和司法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篇章。


一、发展历程


本学科的历史始于1924年德国人欧本海姆(H.Oppenheim,病理学馆主任)主持,单德广为专职法医,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学馆”进行法医鉴定疑难案件的尸体剖验鉴定工作。其开创了我国应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理论进行法医学尸检鉴定的先河,使我校成为在中国最早开展法医学尸体剖验鉴定的单位之一。


1956年,黄光照等人为我校1953级医学系及卫生系学生首次开设法医学课程。1980年,成立法医学教研室。1985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文,确定我校为新中国首批获准设置法医学系的6所部属医学院校之一,同年开始招收我国第一届法医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1998年获得法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经湖北省司法厅批准,成立了中南地区第一家司法鉴定中心——“湖北同济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2008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2005年6月25日成功举办了“法医学系建系20周年暨黄光照教授从教5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举行了庆典大会及学术交流会,全面总结和宣传了建系20年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我国法医学鉴定体制及法医学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法医学会、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以及省、市各级公、检、法、司等单位领导及历届校友共400余人参加。


二、发展现状


目前在职教师13人,技术人员10人。在编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导3人,硕导9人;有博士后经历2人,博士8人,硕士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其中担任中国法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湖北省法医学会副会长1人、专业委员会主任2人、副主任4人;湖北省法医学会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人;湖北省司法医学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1人;湖北省司法鉴定人协会副会长1人;湖北省性社会与性法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人;武汉市司法鉴定人协会会长1人;武汉市法医学会副会长1人、武汉市司法医学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1人;担任《中国法医学杂志》副主编1人、《法律与医学杂志》副主编1人,各类专业杂志编委6人。


法医学专业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医人才培训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医疗纠纷指定鉴定单位,武汉市公安交管局交通事故伤残程度评定指定鉴定单位,每年受理各类鉴定约3500例。


法医学系现设有系办公室以及3个教研室(法医病理学教研室、法医物证与毒物分析学教研室、法医临床与法医精神病学教研室)。目前形成了形态、检测、功能测试等3个学科平台。


法医学系党总支下设7个党支部(教工第一党支部、教工第二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本科生第一、二、三、四党支部)。


三、学科方向


法医学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主要有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理学、法医物证学、临床法医学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一)法医病理学


主要从事死亡时间推断、心血管疾病猝死以及颅脑损伤等研究。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死亡时间研究、冠心病猝死的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颅脑损伤后神经胶质细胞变化的研究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法医病理学专业实践性强,是形态与机能并重的学科。本专业有50年的教学、科研和检案的经验积累,主要从事死亡时间推断、冠心病猝死机理及颅脑损伤等方面研究。在全国率先将自动图像分析技术、磁共振波谱技术、生物发光检测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人脑库、心脏库、猝死血清标本库,为医学研究提供宝贵资源和平台。本单位注重将丰富的案例资源运用于学科研究中,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及检案实践中,形成“以检促研,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学科教育和检案水平提高。

[1]   [2]   [3]   [4]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办公室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鄂ICO备03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