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网首页  >  口述历史  >  正文

许先典:寄生虫学科发展琐忆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4-09-16 08:23:05 编辑:校史研究室


编写教材


    1948年,姚永政教授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寄生虫学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教范》,被国内医学院校广泛采用,后来在此基础上编印了统一的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改革开放后,卫生部成立高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对医学专业教材进行全面改编。中山大学著名寄生虫学专家徐秉锟教授任《人体寄生虫学》教材第三版主编,我参与了《人体寄生虫学》第三版教材的编写工作。第三版《人体寄生虫学》于1979年出版,相比第二版内容更新颖,重点更突出,加强了寄生虫学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力,获得了国家教学(教材)成果二等奖。


    文革开始后,教学工作停顿了。1978年恢复高考后,教材的再版工作也提上日程。寄生虫学教研室石佑恩教授参加了第四版《人体寄生虫学》的编写,李雍龙教授则是第六版及第七版《人体寄生虫学》的主编。


    2000年推行教学改革,提出把微生物和寄生虫两个学科合并成立病原生物学系。为了适应合并之后的教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石佑恩教授主持编写了一本新的教材《病原生物学》。这本教材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病毒、细菌、原虫、蠕虫、单细胞、多细胞、生物病原及病媒、昆虫等,出版后沿用至今。


创新教学


    寄生虫学教研室开创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老师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然后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部分课程由老师带着学生到流行地区进行现场教学,并进行科学研究。
寄生虫学教研室有一项大课预讲的制度。各位教师(包括一级教师姚永政)上大课前都要预讲,由听课老师评定并提出修改意见,讲课人再根据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才能正式走上讲台给学生讲课。这项制度被长期贯彻执行,所以我们教研室的课程内容总是能及时更新。


    那时候,我们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前往武汉东西湖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及青山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现场观察,访问病人。我们还带着学生在校内及附近的水沟、水塘、稻田、树洞等蚊虫滋生地捞取蚊子的幼虫及蚊蛹,让学生观察并带回孵化为成蚊以便研究。除此之外,在寒暑假期中我们还带领学生到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如武汉东西湖、阳新、蔡甸、潜江、仙桃等地,查找钉螺,给当地老百姓检查和治疗血吸虫病。

    我们这套“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推行了10多年,效果很好。1989年,寄生虫学教研室获首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及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总工会评为“全国教书育人十大先进集体”,当时的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石佑恩教授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迁馆武汉后,我们采集制作了大量寄生虫标本,建立寄生虫标本陈列室,供学生参观学习。前来参观的除国内寄生虫学教师外,还有外国寄生虫学专家,如日本的佐佐学、前苏联的彼得里西娃、伊沙也夫等。参观者称赞标本种类齐全、制作精美,并建议我们出标本影集。时至今日,寄生虫标本陈列室仍然是我们寄生虫学重要的教学基地。


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后,我校的寄生虫学科迅速成长。1986年被确认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988年又被确认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适应教学现代化和国际化,寄生虫学教研室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上世纪80年代初期,较早使用音像教学、在部分班级中推行全英语教学,目前又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深受学生欢迎。为了增强学生的临床经验,近几年我们学科增设了寄生虫病病案讨论,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都有实际病例供学生讨论。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科研,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1994年,寄生虫学被评为省级一类课程,1997年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1996年,寄生虫学科被确定为省部共建“211”工程重点学科,1998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许先典口述 ,苏明华、田彩玲、陈玉华访谈整理。许先典, 1951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馆助教,是寄生虫学教研室首批成员,原同济医科大学教授,曾获国家教育委员会表彰。)
 

[1]   [2]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办公室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鄂ICO备03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