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桃李芬芳
杨述祖毕生从事医学教育事业,193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他先后在上海东南医学院(现安徽医学院的前身)、同德医学院和同济医科大学(不同历史时期曾分别命名为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医学院)任教病理学。直到1975年后,因年老体力不支,才未承担大课讲授任务,但仍定期对年轻教师和学生作学术讲座及学术报告。尽管是国家一级教授,但是他从不敷衍任何一次教学任务。课前他始终如一地认真备课,查阅大量资料,做好读书笔记,每讲必写出详细的讲稿。对每一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博览群书,广集各家学说,向全体教师传授,并加以评价。在讲课或与学生接触时,常以他过去亲身经历讲述他在进行寄生虫病研究时在农村的见闻,以及解放后在党、政府的领导下,在寄生虫病防治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农民生活的改善,进行新旧对比,以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每当学生遇有问题请教杨述祖时,他总是那样慈祥,平易近人,给他们耐心讲课,他这种爱护和关心青年学生的事迹在校内广为流传。
1980年,在77岁高龄之际,杨述祖招收吴焕明为其最后一位研究生。在生活上杨述祖给予吴焕明无微不至的关怀,常常为他的住房或其它家庭困难而奔波。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辅导他学外文,指导他看病理切片。吴焕明教授后来回忆说:“上研究生之前,我是一个偏僻乡村的医生,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当年杨教授的影响和教导。”
作为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杨述祖对教研室里每一位教师的病理学教学工作,都有具体和严格的要求,对教研室的青年教师更是言传身教,体贴入微。教研室的每一位青年教师上课时准备讲什么内容?讲多少时间?上课时学生问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回答的?有哪些问题是自己不清楚的都要一一向杨述祖汇报。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备好课,杨述祖常请青年教师到自己工作室,向他们介绍重点、难点,以及有关的研究进展和重要参考资料,并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讲稿借给他们。年轻人若向他请教,则是有求必应,详细解答,对一时不太清楚的问题立即查阅专著和文献,直至把问题弄清楚才肯罢休。他还常常去听青年教师讲课,发现问题,课后立即找他们交谈,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
迁校来武汉后,杨述祖还领导着教研室同事的临床病理诊断和尸检工作。他常常教导年轻教师说:“活检工作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的判断,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绝不能马虎从事。肉眼观察大标本,为做出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了一半的依据。”他要求教研室教师作活检取材时,要注意取材的部位,送检组织的大小、颜色、形状、硬度等,并要详细记录,甚至还要求教师画出送检组织或器官的简图,最后取材、制片。每天一上班,没有课的教师必须看前一天送检病例的组织切片,不能确诊的切片,向杨述祖请教。当时协和及同济两个附属医院的活检每年各为3000至4000余例(位居当时全国各地医院活检数量的前列)。
由于当时医疗技术水平所限,临床检查缺少精密的诊断仪器和设备,部分死亡病例难以明确死因。他对青年教师说的最多的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通过尸检,才能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死,然后才能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证据。”当时整个教研室每年的尸检约近百例,最多的一年达200多例,尸检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杨述祖对每一位新来的助教的尸检工作必亲临现场指导并定期考察,同时建立了病理尸检的规范化标准。当他看到来教研室的第一位女教师,有点儿惊讶,旋即问道:“怕做尸检吗?”,回答“不怕”。 随后,杨述祖都会在暗中观察、考查她们。杨述祖曾对分配来的两位女助教高兴地说:“你们是真不怕做尸检啊,以后可以好好干。”此后,杨述祖常亲自观看和指导她们的尸检操作、切片观察和描述,并帮其修改尸检报告和死因分析。有一次,尸检时发现子宫内生长了一个黄色肿瘤,很多人都以为是子宫肌瘤。在杨述祖指导下,很快地确定是一例国内尚无报道的子宫脂肪瘤。1957年,在杨述祖的指导下,当时的青年教师车东媛在《中华病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国内第一例《子宫脂肪瘤》病例报道,这也是杨述祖培养年轻助教的第一篇论文。据邓仲端教授回忆说:“杨教授对尸检、活检工作的重视,给他的影响非常大。他作为病理学教研室第一个校际交流人员到西德学习时,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工作并作尸检,研究病理组织学切片、细胞培养等。”学成归国后,邓仲端成为继杨述祖之后又一位病理学教研室主任。
在科研工作上,杨述祖苦口婆心地根据教研室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为他们确定或指点研究方向,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迅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水平。在他的引导下,教研室先后成立了肝、肺、心、肾病理研究小组且具相当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外,杨述祖还十分重视与临床医师的学术交流,常常参与附属医院以及武汉市举办的临床病理讨论会。讨论会前要求助教对所选定病例的尸检报告,包括大标本和组织切片的观察都要详细描述,并做好幻灯片(当时病理教研室备有暗室,显微照相机等设备,可自制幻灯片),以便他在会上讲述。通过这样的学术活动,不仅培养和提高了病理教师扎实专业知识技能,为临床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也为临床病理学医师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
杨述祖从教50余年,亦师亦友,桃李满天下。他领导的同济整个病理学教研室也是人才辈出,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已成为医学界的中流砥柱如:有中科院院士、肿瘤遗传学家吴昊,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开拓者和食管细胞学的创始人沈琼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