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立说 哺育后人
杨述祖积极著书立说,为祖国、为人民不辞劳苦,辛勤耕耘。曾编写《黑热病》、《传染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参加编写《病理学》、《病理学修订版》和《病理解剖学百科全书》。
1974年,杨述祖虽然年迈,但雄心壮志不减当年。鉴于国内广大的基层医院病理医师缺乏一部较理想的临床病理参考书,也为了把他毕生的病理诊断经验传授给广大的病理学工作者,杨述祖决定编写一本用本国病例写成的内容丰富的外科病理学参考书,并发动教研室的全体老师投入《外科病理学》编写工作中。为了加强编写力量,加快出版时间,1975年杨述祖决定与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共同编写该书。他主持武汉医学院和中山医学院两校病理学教研室的同事,广泛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坚持使用我国,特别是我们自己的临床病理材料,密切结合多年来活检工作实践经验,尽量收集了临床外检中可能遇到的疾病和病种,力求详尽。在写作方法上注重疾病相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临床资料(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特别突出了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使其内容丰富、全面、图文并茂。前后经过7余年的辛勤劳动,才告完成。他主持编写的这部大型参考书《外科病理学》分上、下册(上册于1978年出版,下册于1983年上半年出版),共约210万字,附图2500多幅,参考文献3500多篇。
杨述祖在这部书的编写过程中,废寝忘食,无周末,无节假日,夜以继日地工作。除组织、指导大家编写外,还亲自担负很大一部分的重点章节内容的编写工作。在这部200多万字的巨著中,他亲自撰稿30多万字,并对全书逐字逐句地审查修改。他编书时每看一篇文献,都要做好读书笔记;每写一段文稿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审查完后,他对教研室的同事说:“这本书我已经审查完了,如果你们谁能从这本书中给我找出一个错别字,我奖励谁一袋花生米。”从中可以看出杨述祖在审查修改中的认真程度及所花费的心血。书成后,杨述祖坚持不把自己作为主编,在前言中也坚持不写他个人的名字,而是以集体名义出版。他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部书应该用两校(武汉医学院和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合编的名义,以便在我去世之后有人继续改编再版。”一言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所以本书上册主编是武汉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下册主编是中山医学院、武汉医学院。然而,在这部书下册即将出版发行的时候,他已患晚期胃癌,并全身广泛转移,但他仍坚守工作岗位,迟迟不肯住院检查治疗。在他病重期间,还抱病去印刷厂联系出版事宜;直至病危的时候,他仍一再关心着《外科病理学》下册的出版工作。弥留之际,当他看到印出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这部巨著时,艰难地睁开眼睛,深情凝视良久,然后慢慢地合上了双眼。在场的同志们无不感动流泪。
《外科病理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内的空白,满足了全国广大病理学工作者的需要,是当时国内诊断病理学方面最具权威性的大型专著,受到全国病理学界广泛的好评。自该书问世以来深受广大病理学工作者及临床工作者的欢迎,成为各层次病理学工作者必备的重要参考书。与当时国外同类的专著比较,《外科病理学》内容系统、完整。它总结了武汉医学院和中山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数十年的经验,选用材料广泛、充实,不论在编写的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着重于从实际出发,论述针对性强,讨论深入。1996年,《外科病理学》荣获卫生部“医药卫生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一等奖”。直至目前再版的《外科病理学》(吴焕明教授主持编写的《外科病理学》第二版已于1999年1月出版发行。王国平教授主持编写的《外科病理学》第三版已复印即将发行),仍在全国广大病理学工作者和临床医师中广泛使用并得到国内许多读者来信赞扬。大家认为《外科病理学》是国内编写、出版发行的最有价值的一部外科病理学参考书,不但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还可供科研人员应用。本书曾与西德、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交流,并在香港发行,也得到了一些外国读者的好评。“杨述祖教授乃同济一代病理宗师,从教不辍,提携后学,尽学人毕生之绵薄;于学界惠泽恩深,桃李芬芳,为我国病理学的发展和医学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赢得了同济病理人和全国病理同行的尊敬和爱戴”。
杨祖述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后,在上海工作期间,杨述祖还曾饱含爱国热情,去信劝说在台湾工作的病理学专家回大陆服务。但在“文革”期间,杨述祖却因解放前曾在日本求学、曾在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工作受到无情的批斗,精神上受到巨大的伤害,但他仍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半个多世纪的亲身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56年、1978年和1979年,杨祖述曾先后三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入党申请,说在死之前一定要参加中国共产党,并表示要以工作成绩作为入党献礼。1982年3月,在杨述祖79岁高龄之际,终于实现了他几十年的夙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3年12月5日,杨述祖因胃癌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终年80岁。“尽管杨述祖教授离开我们已很长一段时间了,同济病理学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但他的精神却时刻在激励着同济病理人”。
(作者:唐萍)
参考文献
1.中国著名病理学家——杨述祖教授.邓仲端 车东媛.《中华病理学杂志》.1992年第21卷第5期
2.百年同济梦 述祖奠伟业——纪念我国著名病理学家杨述祖教授诞辰110周年.朱朋成 王国平.《中华病理学杂志》.2013年第42卷第12期
3.华中科技大学纪事.李智 胡艳华.201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我的好老师——杨述祖教授.吴焕明.《武汉医学院院报》.1984年2月24日第3版
5.百度百科•杨述祖: http://baike.baidu.com/view/1531117.htm
郑重声明:本文已由杨述祖教授学生、生前同事及生前所在单位审阅认可。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