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德国 约法三章
1920年,李赋京从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毕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德语能力,叔父李仪祉先生目睹李赋京的成长,发自内心的感到欣慰和自豪,他毫不犹豫地倾其克勤克俭的所有积蓄,并借钱资助李赋京赴德国留学,去实现他“科学救国”的蓝图。在他1920年元旦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似两侄留学言……一为舍侄得有成就计,一为陕西人才太缺乏。谓宜积极培植也。试看江苏留学生不下千余人,吾陕有几?……兄独肯慨借五六百元,甚感!甚感!弟巳决心自费先谴大侄赋京西去,弟在此为摒挡千元,再得兄惠借数百元,即可不乏资斧矣!”李赋京的父亲为这个即将远渡重洋、赴异国他乡留学的年轻人手书了“约法三章”:“不许娶洋人老婆、攻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服务。”
1920年3月,时年20岁,风华正茂的李赋京牢记父辈谆谆教导,心怀“科学救国”的宏大志向,从上海登上了意大利货轮“AFRIBA”号,远涉重洋,去德国——这个当时科技最发达的西方国家留学。一个月的海上旅程,途经香港、新加坡、科伦坡(锡兰,现为斯里兰卡)、亚丁(也门)、开罗(埃及)、红海,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登上欧洲大陆,经米兰(意大利)、巴塞尔(瑞士)、弗赖堡、美因茨,最后到达德国首都柏林。这个来自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的年轻人,第一次走出国门,领略到欧洲各国的异域风情,这无异于出国留学接受的第一堂课,使他大开眼界,内心更充满了对先进科技知识的渴求!
李赋京在德国求学于哥廷根大学医学院,该大学创建于1737年,是一所传统的“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大学”,时年已有183年辉煌的历史,名人辈出,蜚声世界,享有极高国际知名度,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德国4个著名的大学城之一,有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许多历史名人在哥廷根学习、工作和生活过。在1920年代,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经济处于极其困难的时期,在哥廷根大学学习生活的中国留学生更是十分艰难。这个在西北黄土高原上艰苦生活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西北汉子”,土豆煮熟,剥去皮撒上盐就是一顿“美味佳肴”。对物质生活简单甚至简陋的要求是李赋京一生的生活习惯。当时中国国内内乱不已,军阀刘镇华围城西安八个月,家里的资助难以汇出,他多次面临“断炊”的困境。尽管面对如此困境,为了学习的需要,李赋京省吃简用,还趁德国马克贬值的机会,买下了平时售价高昂的显微镜等学习必需工具和书籍。
经过6年的奋斗,1926年,他顺利地完成了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这时的李赋京正热恋着远在中国的女友,他们之间的认识从书信开始,借助飞鸿传书,多年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此时此刻他怎能不想相聚一起?但李赋京牢记父辈的重托,遵从“约法三章”的父训,珍惜留学德国的宝贵时光,开始了攻读医学博士的征程。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煤焦油与放射线相结合诱发小鼠皮肤癌的实验研究”。经过2年的潜心研究,1928年,他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连德国人都梦寐以求的医学博士学位。哥廷根是一个不大的小城市,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其市中心有一座挽鹅少女雕像,是一个面容恬静、充满稚气的少女,右手提着一只鹅,似乎是害羞地低着头。据说她是世界上被小伙子亲吻的最多的女孩,因为在哥廷根大学至今还保存着一项有名的和有趣的传统,就是在博士生通过答辩获得学位的当天,都会头戴博士帽,在亲友的陪同下乘坐花车前往市中心的鹅女孩广场去亲吻“挽鹅少女雕像”。想必李赋京当年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陪同下经历了这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吧!
1928年春天,经过8年克勤克俭、寒窗攻读医学本科和医学博士的留学生活,李赋京不辜负父辈的殷切期望,没有留恋德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待遇,满载着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科学救国”强烈抱负,践行着父辈的“约法三章”,面对国内军阀割据、人民水深火热的现实状况,毅然踏上了经西伯利亚回国的列车。他的行囊里装满他学习过的原版厚重的德文课本和节衣缩食购买的显微镜仪器等,这些他珍爱的书籍和物品一直伴随他经历了回国后60年的创业、成名,转辗迁徙和身处逆境的生涯。李赋京的叔父李仪祉先生在1928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表达了他对两个侄子留学德国成功归来的真实心情:
“年来两侄留学,负债甚委,正欲艰苦数年,还清夙债、刻赋京已归、赋都亦将返国,国中失一老朽之留学生,而得崭新之两个留学生;家中去一无能之子,而获二克承之孙,此弟所以自宥也。”
寥寥数语道出李赋京的父辈们为国家培养后代的拳拳之心和苦乐之所在,这样的家庭教育和氛围怎能不激励李赋京在事业上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