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基地的成功经验基础上,2005年12月,与地处国家城乡协调发展试验区的重庆市黔江区卫生局共同签署了建立“华中科技大学黔江医药卫生管理教学、科研基地”的协议。2007年12月,又与地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天津塘沽区卫生局共同签署了建立“塘沽医药卫生管理教学、科研基地”的协议。
不同地区且各具特色的教学科研基地的建立,标志着双方在教学、科研、培训等领域的合作进入了长期、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阶段,在为共同培养更多高级医药卫生管理人才事业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为我们持续开展卫生改革探索实践,研究城镇和新农村卫生发展规律,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基地的建立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更顺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5.归并《医学与社会》学术期刊
由于学校的进一步融合以及寻求医文交叉学科刊物的最佳生存发展环境,2006年下半年,学校决定将《医学与社会》编辑部划归学院管理。在学院和编辑部的积极配合下,既保证了编辑部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使《医学与社会》编辑部的归并工作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2006年暑假召开了《医学与社会》发展愿景研讨会,为其今后的发展制订了具体的发展愿景规划。
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发展,期刊质量稳步上升,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08年6月,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推荐和评议,《医学与社会》杂志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由中国期刊计量指标数据库公布的2007年文献来源指标显示,《医学与社会》的影响因子是0.57,扩散因子是43.62。这不仅是对杂志稿件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充分肯定,也为进一步提高稿源质量和知名度,提升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促进杂志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国内外交流合作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设立了“管理新探(RediscoveryManagement)”论坛、组织学术报告会40余场次, 2005年开始举办高水平的学术年会等,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所建立了教学和科研协作关系。合作的内容包括联合办学、合作科研和访问学者等。几年来,学院先后有50余人次通过国家出国留学基金委、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等机构资助,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短期培训、进修学习、学术交流及访问学者。丰富的学术活动,使师生有机会了解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获得学科最前沿信息,调动师生追踪学科前沿的热情,教师个人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学院学科建设得以快速稳步发展。
三、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始终是学院的中心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医药卫生管理事业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学院成立后,人才培养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是摆在学院面前的重大课题和历史使命。
1.办学思路与社会需求
2002年,学院组织各方专家对医药卫生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一是目前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队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二是医事活动中存在大量的法律问题,需要有专门的人才从事处理医事活动中法律事务的工作。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当今和未来我国卫生事业改革需要的高层次医药卫生管理专门人才,学院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本科教育方面提出了“普通本科教育以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重点,积极发展药品监督与管理、医事法学等专业方向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2002年完成了药品监督与管理专业方向后期转化培养方案的论证,“医事法学”后期转化培养方案的论证,也于2003年6月完成,随即进入实施阶段。现两专业已毕业163人,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