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网首页  >  人物春秋  >  正文

林竟成教授传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4-02-28 09:10:43 编辑:校史研究室


   
服从大局 武汉建院

 

    1950年2月,卫生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要求,对全国医学院校进行地域分布调整,决定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包括附属同济医院搬迁至武汉,直接划归中南卫生部领导。此后,同济大学医学院开始启动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为中南同济医学院,包括附属同济医院(1951年5月,中美医院更名为同济医院)均划归中南卫生部领导。当时,作为同济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主任、教授兼中美医院院长的林竟成对此表示坚决拥护。不仅如此,一大批上海医学界的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经林竟成反复动员和耐心的思想工作,同他一道毅然抛弃在沪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举家迁往武汉,以适应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需要。

 


    1952年到1953年,林竟成受命负责主持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新址的新址选择、设计医院施工蓝图和管理施工工作。林竟成有过担任大医院院长的经历,医院建设和管理是他的专长,自然而然地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同济医院的规划、医院建筑设计、医院整体基建等工作中去。他和著名建筑学家冯纪忠一起为同济医院新院设计了一幅蓝图──工程分为两期,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床位1000张。第一期工程2万平方米,为飞机型的4层住院病房及配套设施。第二期则在纵深部,矗立起一栋高层建筑,使之与先期工程浑然一体,平实与巍然相辉映,寓壮丽于平实。为了这幅蓝图,林竟成倾注了全部心血与智慧。他将从美国带回的医院设计图、资料和英、德、俄及我国医院有关资料作对比,力图拿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佳方案,并同土木工程师跑遍北京各大医院参观,而后和冯纪忠一起多次召开医疗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为使前期工程早日完成,林竟成亲任基建处主任,他食宿在工地,夜以继日。冯纪忠在回忆中多次提到:“林竟成是个责任心极强的好院长,办事特别认真,医院建造过程中,既代表甲方,也在监工,把整个身子都扑上去了,建成这医院他是有很大贡献的啊!”

 


    经林竟成和冯纪忠联手确立的住院病房大楼,采用了飞机型布局,可以保证每间病房每日3小时的光照,具有采光充足,视野开阔,便于消毒的优点,单位面积效用比极高,且又布局完美合理。大楼正面镶嵌着硕大的红十字图案,四个病区由一根走廊连接,向四个方向延伸,可以同时保证了所有房间的采光换气,又避免了不同科室的交叉感染。大楼前还建有喷水金鱼池塘,池塘四周是静谧典雅的花园,供病员康复之用。由于整座大楼新颖的外形如同一家展翅待飞的飞机,被武汉人亲切的称为“飞机楼”,作为医院的标志性建筑沿用至今。

 


    在建院过程中,适逢举国上下抗美援朝,国家财政处于极度困难,建院资金有时难以落实,林竟成排除万难,使建院资金、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购置资金得到全面落实,医院大楼建筑设计与质量要求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据林竟成后来回忆,由于资金困难,曾有人要求将医院大楼每间房的地面由原来设计规定好的“瓜子米地水磨石”地面,改为普通水泥地面,林竟成极力反对,他反复认真地解释道,用“瓜子米地水磨石”地面容易作消毒灭菌卫生清洁,而普通水泥地面则无法保证手术室、中心供应室等地面消毒灭菌。最后在他一再坚持下,医院大楼所有地面没有被普通水泥所取代,确保了消毒灭菌的效果。林竟成的严谨而科学的态度和不懈地努力也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的同济医院住院大楼于1953年动工,1955年“五一”节成功开幕,使同济医院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第一个新型的、拥有600张病床的综合性现代化教学医院。同济医院病房大楼也由于外观新颖、功能实用,被国内外多家建筑刊物所推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次入选中国优秀建筑,并成为代表当时武汉建设成就一大标志,不断有外宾前来参观。这座美观的大楼不仅是同济医院在武汉征程的新起点,也成为林竟成等老一批医学家留给给医院、留给后人的一份厚重的遗产。

 


    1953年,林竟成在汉口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会,成为盟员。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办公室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鄂ICO备030193